839年长安大明宫:唐文宗那憋屈到死的皇帝生涯
大唐开成四年(839年),长安大明宫里头,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自打上次想收拾宦官没成,唐文宗李昂就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
首先吧,每天到点就被宦官头头仇士良指着鼻子骂,那叫一个窝火;再看以前伺候自己的那些爱妃,一个个都被宦官们抢去当新欢,连句反抗的话都不敢说;就连以前在朝堂上帮着处理国事的宰相,这会儿也成了摆设,只能干吃饭不干活。
要说最惨的,还得是唐文宗自己。东汉的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够惨了吧?可现在自己倒好,居然被家里使唤的“奴才”攥着朝政,关在深宫里动弹不得,比汉献帝那亡国之君还不如!
一想到这些,唐文宗心里就堵得慌,忍不住写了首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这五言绝句虽说没南唐李后主那么有文采,可字里行间的无奈,跟李后主也差不了多少。
一年之后,连点自由都没有的唐文宗,就在后宫悄没声儿地没了,那会儿他才32岁。直到死,唐文宗都没忘了自己最初的念想——把宦官给除了。
其实唐朝后期,宦官的势力早就膨胀得没边儿了。按理说皇帝是他们主子,可好些皇帝都栽在宦官手里。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一个接一个都死在这些“家奴”手上。
唐文宗亲眼看着这几起政变,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就是个傀儡皇帝。为了不重蹈前面几位先皇的覆辙,唐文宗刚登基就留了个心眼:一边跟信得过的大臣偷偷商量怎么灭了宦官,一边又装出信任宦官的样子,给当初帮自己登基的大太监王守澄封了个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让他管着一半的禁卫军。就靠这表面功夫,唐文宗在皇位上安稳坐了8年,可该来的麻烦,终究躲不过。
大和八年(834年),平时挺勤快的唐文宗突然中风了,连话都说不出来。王守澄这帮人急得团团转,赶紧给唐文宗推荐了个叫郑注的医生,说这人医术特别厉害,治好过不少人。
唐文宗一听,心里直打鼓。这郑注本来姓鱼,后来冒充是巫咸的后代,才改的姓。之前他帮着王守澄陷害过不少帮唐文宗除宦官的官员,在朝廷里贪污受贿、拉帮结派,大臣们都不敢惹他。可这会儿王守澄推荐的人,自己又没法直接拒绝,还没到撕破脸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躲在宫里求老天保佑。
可没想到,唐文宗的担心是多余的。郑注进宫治病,压根没想着害他,反而精心调理,没几天唐文宗就好利索了。后来郑注还把给唐文宗治病的经验编成《药方》,献给了皇上。
郑注这举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在拍上司马屁,在王守澄眼里,郑注就是自己用来抬高身价的工具。可唐文宗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见郑注这么“真心”对自己,慢慢就不讨厌他了,反而越来越信任。可能是身边实在没几个能信得过的人,唐文宗居然把自己要杀宦官的计划,一五一十全跟郑注说了。
在唐文宗的盘算里,郑注是除宦计划的关键,毕竟他是王守澄信任的人。虽说唐文宗一厢情愿,可郑注也是个贪权的主儿,见皇帝这么信任自己,立马拍着胸脯说愿意赴汤蹈火。
后来郑注又给唐文宗推荐了个人,叫李训,这人也成了除宦的重要“合伙人”。
跟郑注这没正经拜师的医生不一样,李训是前宰相李逢吉的侄子,家里有钱有势,还考中过进士,对《周易》特别熟。就是运气差点,早年因为朝廷党争被牵连,流放到了象州(现在的广西来宾)。这会儿他靠给郑注送礼,也投靠到了王守澄门下混饭吃。
为了方便郑注和李训帮自己出主意,唐文宗破天荒地给了他俩高官厚禄,让他们每三天进宫一次,给自己讲课。因为李训和郑注都是王守澄跟前的红人,别人就算知道皇帝跟他俩走得近,也没敢拦着。只有当时的宰相李德裕,站出来反对唐文宗重用这俩人。
李德裕说,李训本来是个流放犯,还是靠皇上登基大赦才回的京城,他的罪名还没销呢,人品也不靠谱,根本不适合待在皇帝身边当近臣。
可唐文宗压根听不进去,还反驳说:“谁还没犯过错啊,等他改正了就行。”没过多久,唐文宗又升了郑注的官,让他当御史大夫,李训则成了翰林院侍讲学士。
唐文宗这么信任,李训的心思更活泛了,想借着除宦干一番大事业。他心里清楚,除掉宦官对大唐的政治有多重要。那时候朝堂上“牛李党争”闹得你死我活,连唐文宗都头疼地说:“搞定河北的叛贼容易,摆平朝廷里的朋党难啊!”
李训的叔叔李逢吉是牛党的头头,要是李训能借着唐文宗的手压制住宦官,那功劳跟再造大唐差不多,到时候牛党就能掌控朝政,自己也能取代叔叔,成为能左右大唐政局的大人物。
不过除宦可不是小事,最好能把皇帝也绑在自己这边,这样才保险。所以每次给唐文宗讲课时,李训总在课里加些敏感的话,想让唐文宗更坚定除宦的心思。
有一次,唐文宗读《春秋》,对里面“阍弑吴子余祭”这句话不明白,就叫李训来解释。李训趁机说:“古时候说的‘阍’,就是现在的宦官。吴子是吴国的君主,余祭是他的名字。当时吴国让宦官负责看管船只,余祭去看的时候,被宦官杀了。”这话一出口,唐文宗立马清醒了,赶紧问李训有啥办法解决。
李训马上表忠心:“陛下英明,能提前想到这些问题,要是想消除隐患,我愿意听您的安排。”接着又说:“君主不能亲近宦官,亲近宦官就是找死啊。吴国君主疏远贤能的人,亲近宦官,才落得那样的下场。”
就这么来回试探几次,唐文宗、郑注和李训,总算结成了一个看似牢固的“政治同盟”。
大和九年(835年)四月,唐文宗谋划了好久的除宦行动,终于要开始了。郑注和李训熬了好几个通宵,制定出了一个特别详细的除宦方案。从方案细节能看出来,这次不光要除宦官,还要解决大唐朝政的不少毛病,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收拾为祸多年的宦官,主要是拆分王守澄的势力;第二步让唐文宗下令出兵,狠狠打吐蕃一顿,把唐德宗时期丢的河湟之地收回来,给大唐争点脸面;第三步借着朝廷重新树立的威信,镇压各地割据的藩镇,重现贞观、开元盛世的景象。
唐文宗看完这方案,高兴坏了,更觉得郑注和李训是难得的人才,催着他俩赶紧动手。有了皇帝撑腰,郑注和李训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那时候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当初唐文宗登基,大宦官仇士良、韦元素、梁守谦也出了不少力,可唐文宗登基后,仇士良只当了个右领军卫将军,地位在王守澄之下;韦元素虽说跟王守澄官阶一样,也是护军中尉,管着左神策军,但平时办事总被王守澄牵制,时间长了,几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郑注和李训看准了这一点,就假借唐文宗的旨意,说韦元素跟王守澄不和,影响朝政,把他贬成了淮南监军,赶出了京城。这样一来,左神策军最高统领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王守澄听说这事儿,心里特别高兴,觉得没白提拔郑注和李训,还知道知恩图报。可接下来郑注和李训的操作,让他彻底懵了。就在王守澄做着掌控全部禁卫军的美梦时,唐文宗又“下”了道圣旨,让仇士良当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代替韦元素,跟王守澄一起保护皇上。
走了个韦元素,又来了个难对付的仇士良,王守澄心里特别不痛快。可他转念一想,郑注和李训都是自己的手下,要是没有自己当年提拔,他俩啥也不是,也就没再多想。可他没料到,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别说这俩人了。
当年唐宪宗去世,宫里都传是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干的。虽说过去好多年了,可没一个继位的皇帝敢查这事儿,所以到了大和年间,俩人还活得好好的。王守澄暂时动不了,陈弘志就不一样了。
那会儿陈弘志在山南东道当监军,在地方上,根本不知道京城发生的事儿。有一天,他突然收到唐文宗亲笔写的圣旨,让他赶紧回京城,还说肯定他在地方上的功劳,要给他嘉奖。陈弘志高兴坏了,立马动身回长安。
可没想到,辛辛苦苦走到离长安不远的蓝田青泥驿时,却等到了唐文宗早就准备好的“大礼”——被人乱棍打死了。紧接着,唐文宗又借着整顿朝政的名义,把之前被贬到地方的韦元素,还有他的党羽杨承和、王践言等人,全都赐死了。
宫里这些反常的动静,让王守澄开始警觉起来。唐文宗和郑注、李训对韦元素做的这些事,保不齐哪天就轮到自己头上,他越想越怕。尤其是听说已经死了的枢密使、宦官崔潭峻,居然被人挖出来鞭尸,他心里更犯嘀咕了——当年毒杀唐宪宗,自己也有份,现在唐文宗只找了陈弘志算账,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为了以防万一,王守澄决定先下手,他找了个皇帝身边的小太监,想从他嘴里套套话,看看唐文宗平时召见郑注和李训是要干啥,结果啥也没问出来。
就在王守澄满肚子疑惑的时候,唐文宗又下了道圣旨,说鉴于王守澄拥戴自己的功劳,封他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让他统领全部禁军,地位和声望跟当年的大宦官鱼朝恩一样。
统领全部禁军,本来是王守澄最大的愿望,可这观军容使,说白了就是个摆设。从唐德宗那时候起,保护皇帝的神策军就分左右两部分,各有一个护军中尉管着。把王守澄升成观军容使,明摆着是架空他的兵权,这是明升暗降啊!
王守澄心里清楚,要是不接旨,皇帝说不定会按谋反的罪名,让仇士良带着左神策军来收拾自己,到时候仇士良肯定不会手下留情。后来的事儿证明,他的担心一点没错。
没过多久,一直帮唐文宗办事的郑注被派到凤翔当节度使,手里有了兵权。一切准备就绪后,在郑注和李训的建议下,唐文宗直接赐死了王守澄。
王守澄临死前,咬着牙喊:“郑注、李训你们等着,肯定有人会给我报仇的!”
王守澄被赐死当天,朝廷对外说他是病死的。唐文宗还说要表彰王守澄的功劳,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让朝廷出钱给他办丧事,葬在凤翔,还让左右神策军所有当值的宦官都去送他最后一程。
唐文宗可没这么好心,这么安排其实是想让郑注带着凤翔的精兵,把去送葬的宦官全都解决掉,让他们给王守澄陪葬,争取把宦官一锅端。
郑注根据唐文宗的想法,制定了个特别完美的方案:让皇帝下旨,让郑注和他的亲兵负责送葬宦官的安保,等宦官们没防备的时候,动手把他们全杀了。就算出点意外,也能把唐文宗摘干净。
可没想到,这方案交到李训手里,这位曾经的盟友却不乐意了。虽说除掉王守澄,唐文宗夺权有了点进展,但要是让郑注按计划把宦官全杀了,那最大的功劳肯定是郑注的,轮不到自己。
那时候李训已经是礼部侍郎,还兼任同平章事,也算是唐朝的宰相之一了。他利用手里的权力,先让自己的亲信郭行余、王璠等人去邠宁、河东当节度使,掌握了两镇的兵力,接着又联合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等人,打算比郑注先动手,灭了宦官之后,再回头杀了郑注,自己独吞功劳。
李训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可老话讲“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觉得稳操胜券的时候,一个意外出现了,这一次,他彻底栽了,连带着唐文宗,刚看到点中兴的希望,又跌回了黑暗里,再也爬不起来。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跟往常一样,在紫宸殿召集百官上朝。身为宰相的李训又兴奋又紧张,只要今天计划成功,他就能成为像郭子仪那样再造大唐的功臣。可他偏偏忘了一件事——没把计划告诉唐文宗!
按照李训的安排,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说:“昨天晚上天降甘露,现在左金吾卫的院子里,还有好几棵石榴树沾着甘露的光,请陛下带着百官去看看。”韩约刚说完,满朝大臣都炸开了锅,都觉得这是老天保佑大唐。在古代,天降祥瑞可是天大的事,大伙都觉得这跟君主和王朝的命运有关系。
唐文宗不知道这里面有猫腻,听了特别高兴,带着大臣们来到了左金吾卫附近的含元殿。为了确认甘露是不是真的,唐文宗让仇士良和另一个大宦官鱼弘志跟着韩约去院子里仔细查看,看完再回来报告。
韩约走了之后,李训立马让人传皇上的口谕,让侍卫亲军赶紧到含元殿护驾。直到这时候,唐文宗才明白,所谓的天降甘露,根本就是为政变做的幌子。虽然跟之前和郑注商量的计划不一样,但能早点把宦官解决掉,也算是好事。可唐文宗还是太天真了!
可能是宦官平时连皇帝都敢杀,跟着仇士良去查看的韩约和手下将士都特别紧张。韩约更是急得满头大汗,脸煞白。那时候正是冬天,这么反常的表现,让仇士良等人起了疑心。
仇士良试探着问韩约是不是不舒服,可韩约一口否认了。到了金吾卫的院子里,韩约等人更紧张了,说话都结结巴巴的。这时候正好刮了一阵风,走廊两边的布幔被吹得动了起来,隐约能看到里面有几个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金吾卫士兵,正盯着院子里看。
没看到甘露,倒见着个紧张得不行的大将军,还有一群整装待发的士兵,仇士良也不是吃素的,这种要政变的场景,他见多了。“不好,甘露是假的!”仇士良撒腿就跑,他心里清楚,要想掌握主动权,必须把唐文宗控制住。
再看韩约这边,见仇士良跑了,他没带人去追,反而跌跌撞撞地跑去找李训,说仇士良跑了,让李训赶紧逃。李训愣着看着韩约,还没反应过来,仇士良等人已经冲到了含元殿。李训和韩约见状,丢下唐文宗就去搬救兵了。
宦官们也没追李训,而是拼命冲进含元殿,把还坐在正殿里的唐文宗架起来,护送到后宫。
路上,李训的亲兵跟宦官们遇上了,李训赶紧冲上去拉住唐文宗的轿子,想让他们停下来。可轿子里的唐文宗却喝令李训别说话,让宦官赶紧把自己抬走。混乱中,一个宦官一拳把李训打倒在地,抬着轿子飞快地跑到宣政殿,把宫门紧紧关上了。
到这儿,“甘露之变”已经彻底失败了。李训只能化妆逃到终南山,可最后还是没能活下来。跟李训一伙的王璠、郭行余、韩约等人,也都没好下场。郑注在凤翔的官署里被杀,连带着三族都被灭了。其他像舒元舆等三位宰相,不管有没有参与这事,全被处死了。长安城里,又成了宦官说了算的地方。
虽然唐文宗在甘露之变里装得啥也不知道,甚至最后李训想挽留他的时候,还尽量撇清关系,可仇士良又不傻——不管是金吾卫还是神策军,都是皇帝的亲卫部队,说皇帝不知道调动军队的事,三岁小孩都不信。
李训和郑注死了之后,唐文宗的日子更难过了。一开始,仇士良等人想废掉唐文宗,另立一个新皇帝,可负责起草退位诏书的大臣崔慎由,当面就质问他们:“圣上的贤明,天下人都知道,怎么能随便说废就废呢?”崔慎由还说,李训和郑注都是宦官王守澄的手下,跟党争没关系,说到底就是你们宦官内部的矛盾,要是因为这废了皇帝,您仇公公的名声也好不了。
更重要的是,听说自己的好友、宰相王涯被杀后,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已经宣布要讨伐宦官了。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仇士良最终没敢杀唐文宗。
皇帝虽说不用死了,但活罪可免不了。政变失败后,唐文宗被宦官们关在后宫,天天被仇士良等人骂,还受虐待。每次被骂,唐文宗都跟做错事似的,“又惭愧又害怕,连话都不敢说”。
以前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的牛党和李党,这会儿也慢慢没了掌控朝政的能力。就算当了宰相,也只能听宦官的话办事,跟躲在后宫里的唐文宗一个样。
新的一年到了,唐文宗在仇士良等人的提议下,把年号改成了“开成”。年号一般都从《周易》里选,“开成”也是这么来的,可从字面上看,倒像是在庆祝宦官集团的大胜利。
接下来,关于唐文宗之后谁来当皇帝的争夺,也在宦官集团的操控下开始了。
其实唐文宗最早想让自己的儿子李永当太子,可李永还没长大就夭折了。唐文宗的哥哥唐敬宗还有几个儿子,其中李成美最合唐文宗的心意。可皇帝喜欢的人,仇士良怎么会让他如愿呢?
仇士良利用手里的权力,假传圣旨,立李瀍(后来改名叫李炎)为皇太弟,还带着百官去拜见这位未来的天子。唐文宗后来知道了这事,也没力气反驳了。
到了晚年,唐文宗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喝酒反思。
他一直想当明君,曾经跟人说:“要是晚上不处理政事,不看书,怎么配当君主呢?”对自己要求高,压力又大,心里还愧疚,就算没法再回朝堂,他也没放过自己。
他也会像以前一样,召来翰林学士一起讨论经书典籍,每次都会把自己跟汉献帝、周赧王这些亡国之君比。最后,在各种压力下,正值壮年的唐文宗彻底垮了。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刚过完年,唐文宗就一病不起,根本不用仇士良动手。他躺在病床上,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直想抓住的皇权,落到了弟弟颍王李瀍手里。
那时候到处都是辞旧迎新的热闹劲儿,没人在意这位“废君”的结局。正月初四,32岁的唐文宗去世了。对他来说,这或许也是种解脱。说不定在黄泉路上,他还能遇到李训、郑注等人,至于他会说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一个皇帝想靠自己夺回权力,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是时运也是命。可他当初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同样没人知道。#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洪萨配资-洪萨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公司平台-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