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市场、一头牵系民生,作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抢占未来发展高地。地处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入选了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产能规模达千亿级。以点带面看全局。走进生物城,可看见重庆生物医药产业正向“新”而行,朝着高端化、绿色化、产业化迈进。
重庆国际生物城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01
2018年前,重庆国际生物城所在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服装工业园。如今,这里已成为五张“国家名片”加身的重庆唯一生物医药重点关键园区。
从无到有、破茧蝶变,巴南区大力聚焦生物医药产业,背后是着眼未来的前瞻布局。
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物医药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中提取或通过重组DNA/RNA技术制造,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药品的总称。相较于传统化学药,其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代表了全球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2%,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同比增长15.09%。数据表明,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是需求端驱动显著。当前,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复杂疾病的高发群体,这构成了巨大的刚性需求。其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攀升,这些复杂疾病的治疗,正是生物医药的优势所在。
二是支付能力持续提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公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支付意愿不断增强,加之医保政策的完善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普及,拓宽了生物医药的市场覆盖面。
事关民生,战略意义重要。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发展产业,其战略地位凸显。
首先,它是维护人民健康福祉的基石,尤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疫苗等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大局和社会稳定。
其次,生物医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显著,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生物医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制高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于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过去,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分布零散、体量偏小。正是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广阔前景,巴南区大胆规划,让位于木洞的沿江开发区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型。
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2017年,国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智飞生物在此投资130亿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随后带动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相继落地开工。巴南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延链补链,打造生态化、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城。传统工业园区实现“腾笼换鸟”,打开发展新天地。
重庆国际生物城高峰湖创新生态圈。/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02
近年来,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拥有智飞生物、博腾制药、智翔金泰、精准生物、山外山等多家创新骨干企业,全市生物医药上市企业达到15家。
作为重庆“1+5+N”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体系中的“1”核心,重庆国际生物城在助力重庆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力不断受认可。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唯一同时拥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五张“国家名片”的生物医药龙头园区,是全市唯一的生物医药重点关键产业园、全市唯一“BT+IT”创新发展示范区……凭借其过硬的实力,重庆国际生物城获得了多项殊荣,也有力地带动了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核心技术持续突破。近年来,重庆国际生物城围绕抗体药物、免疫力解码、分子分型等重点方向,突破关键技术77项,催生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要原创成果,已有56个创新药物在研(含国家1类新药11个),现有抗体药物、胰岛素等领域6个品种处于新药申请注册阶段。2024年8月,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IL-17A单克隆抗体(赛立奇)获批上市,成为我国在银屑病治疗领域首个实现国产替代的1类生物新药。
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聚集项目130余个,形成了以智翔金泰、宸安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集群,科瑞制药、兴泰濠药业为代表的化学制药集群,植恩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复星杏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集群,带动重庆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前沿企业的重要聚集地。
专业化服务助推发展。重庆国际生物城始终将专业化服务作为项目引进和产业链建设的不二法宝。以智翔金泰抗体药物产业链构建为例,经过与企业深入分析,提议企业在已有的产业化基地基础上,将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中试环节布局在重庆,与产业化环节紧密衔接,以此提升效率、缩减成本。最终,企业认可了园区的专业建议,组建了重庆第一家抗体药物研发中心,并将上市公司总部放在了重庆。
同时,园区通过开展专业化“陪跑”,全程服务新药上市审批,助力赛立奇单抗较常规审批提前100余天获批上市,实现全市1类新药上市“零的突破”。
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03
虽然发展势头正劲,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重庆国际生物城在带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发展制约,需进一步改善。
规模效益还需提升。生物制药购地类企业厂房标准高、施工周期长,这种“基建慢+研发长”的双重制约,导致龙头企业产能未充分释放,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不足,规模效益还相对较小。比如,由于生物药的研发周期长,产品赛立奇单抗历时11年才于2024年上市,园区内其他国产替代量级的创新药大多处于临床Ⅱ、Ⅲ期,暂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科研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强。充足且高效的科研投入是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原创成果的基础。目前,重庆暂无生物医药研发国家实验室,正在推动建设的生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对标国家级平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重庆国际生物城作为核心园,暂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领军平台。另外,在研发经费投入上,重庆与江苏、四川等地的生物医药园区和龙头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引育还可进一步优化。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然而,高层次人才择业决策往往优先考虑产业聚集度更高及配套更成熟的区域,国际生物城缺乏轨道交通、国际化学校、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等高端人才关注的关键配套,且相较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成熟园区的人才组合政策,重庆现有政策的力度、覆盖面有限,缺乏有吸引力的保障,导致高层次人才、重大项目引进有一定限制。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04
从三生制药与跨国巨头药企辉瑞,创下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金额达12.5亿美元的新高,到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智翔金泰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ullinanTherapeutics达成重庆生物药授权出海交易第一单,协议金额超7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持续加快。
数据显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悄然间,中国企业已从最初引进西方创新技术,发展到如今自主研发重磅药物、主导临床试验,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国各地创新药的蓬勃发展态势,重庆应如何进一步做强生物医药,提升未来城市产业竞争力?
给足资金保障,让耐心资本与产业同成长。生物医药行业里有三个“十”的说法,即研发一款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只有10%的成功率。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持续性,是维持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重庆可通过设立产业专项母基金(FOF)和子基金,加大对潜力大、管线价值高的生物医药企业的直投力度。另外,还可支持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CVC),加强创新孵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确保生物医药产业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拥有充足的金融“活水”。
汇聚创新资源,将更多新质生产力投入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全球生命科学正呈现全面突破、多点开花的新趋势,重庆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更多新质生产力汇聚到生物医药产业。
首先,基础研究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重庆可积极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联合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知名药企,共同组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其次,加大对现有基础研究平台的支持,如支持吴玉章院士领衔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等;
第三,开发新药离不开新仪器、新装备,重庆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等方式,提升重庆的产业竞争力。
另外,重庆可通过实施“编制+市场”双轨制等差异化引才政策,提升重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
聚链强群,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全链条的支持。鼓励一个行业发展,必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相关部门应瞄准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基础科学研究、药品审批流程、医保准入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提升和优化政策空间。
比如,可打破体制机制藩篱,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等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产业的研发效率。
另外,从临床试验审评到上市审批,从销售定价到纳入医保目录,每一款新药都要经过严格监管和繁复的手续。产业园区和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保障,为企业排忧解难。
发展壮大产业创新力量,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创新集聚区,积极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在向“新”而行的路上,重庆生物医药产业还需稳扎稳打,以持之以恒的定力与不懈拼搏的干劲,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洪萨配资-洪萨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公司平台-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